7月13日-18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连淑娇、吴林、张雪清协同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师生奔赴伯公凹开展“点灯-传灯-守灯 传承伯公凹精神”行走的大思政课假期社会实践。
实践队第一站来到伯公凹,重走伯公凹交通站——伯公庙。先后聆听了伯公凹传人为师生分享的《三块银元 一门七烈士》的感人故事,同时,模拟交通员护送领导干部,运送物资等,了解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,以时空穿梭的方式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。
第二站参观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,深化对“红色交通线”的认识。1930-1934年间,这里创造了奇迹。一条三千多里的红色交通线,护送了200多位领导干部入苏区,当年不足三十多人的小村庄,却牺牲了13条生命,运送物资6000多担......聆听的是数据,看到的是图片,流淌的却是血泪,就如同毛主席的评价“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!”那一刻,思政课上的知识学习化作了内化实践。
第三站实践队参观了科岭红色教育基地,开展“红色追忆”主题活动,向革命烈士默哀致敬,聆听烈士故事。结合专业,以党建引领传灯新模式,以数字赋能专业新调研,以建模重构乡村振兴梦,让伯公灯的精神从具象的实物转化为多元的概念,成为新时代的“隐蔽战线”,焕发新的生机。
在闽西地区,伯公灯象征着信仰之灯,它代表了人们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红军的支持;这种信仰不仅体现在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上,也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上,无数无名英雄为革命的胜利做出牺牲的奉献精神;是革命道路上为追求正义与真理而带来希望与光明之灯。
实践队师生们纷纷表示,本次活动受益匪浅。思政社会实践活动,带来的不仅是专业学习上的深度认知,职业规划上的广度拓展;更是文化赓续上的自强自信,是思政元素的渗透内化。新时代广大青年,应该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,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深度结合,描绘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。
(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)